Australian Citizens Party Citizens Taking Responsibility

DONATE

DONATE

台湾冲突的根源 - 第六部分:美中“正常化”和挑衅

Melissa Harrison
几十年来,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约 160 公里处的台湾岛一直被英美列强用来煽动反对中国政府。本AAS系列的第 1-5 部分记录了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的崛起以及他最终被中国共产党击败;美国亲蒋“中国游说团”的影响;以及美国民党情报机构的合作。

二战后,美国支持中国执政的国民党 (KMT),在国民党与其主要对手中国共产党 (CPC) 的斗争中干涉中国内战 (1927-1949)。尽管美国大力支持,但国民党还是被中国共产党击败,中国共产党于 1949 年 10 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PRC)。国民党的军队、秘密警察和政治机构逃往附近的台湾岛。

国民党失败后的二十年里,美国的政策制定受到美国对中国的敌意的制约。 1950年代初,美国对中国实施贸易禁运,不允许记者往来,并限制美国人到中国旅行。在此期间,华盛顿成功地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这使得被击败的台湾国民党政权仍然是全中国的联合国代表。在美国,国民党庞大的宣传网络和强大的“中国游说团”大肆鼓吹反共情绪,成功清除了美国学术界、外交部门和美国国务院的反对声音。美国还试图破坏中国政府的稳定:在 1950 年代和 60 年代,国民党和中央情报局 (CIA) 合作,从台湾指挥对中国进行突袭、破坏、心理战、情报收集和空中间谍行动。根据美国的秘密作战计划“文件行动”,中央情报局利用邻国缅甸的残余国民党军队企图对中国南部进行军事入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共产党将美国记者驱逐出境,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发起反美宣传运动,谴责美国的帝国主义倾向。但是必须提及的是,中共领导人最初对美国持积极态度。例如,年轻时的毛泽东对美国政治家乔治华盛顿和亚伯拉罕林肯表示钦佩,并设想中美之间的密切合作。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告诉美国外交官约翰瑟维斯,他相信美国和中国有“强烈的同情、理解和共同利益的纽带”。毛泽东认为美国是最适合协助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国家。  中国共产党领导层最初对马歇尔代表团表示欢迎,这是美国战后试图通过谈判达成国共停火协议并过渡到联合政府的尝试。然而,美国在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内战中对国民党的军事和经济支持削弱了中国共产党对美国的正面评价。

军事集结与核威胁

1950年代初,美国与中国的地区邻国建立军事同盟,与日本(1951年)、菲律宾(1951年)、泰国(1951年)和韩国(1953年)签订了防务条约。 1951年,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组成澳新安全协定。 1954 年,美国和台湾共同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保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动进攻时支持台湾。 该条约使美国在岛上的军事存在合法化,将台湾作为未来针对中国大陆的潜在军事行动的基地。到 1957 年,台湾有 10,000 名美国人,其中大部分是中央情报局和军事人员及其家属;到 1967 年,这个数字翻了一番。

1954年,美国牵头组建包括泰国和菲律宾在内的反共东南亚条约组织(SEATO)军事同盟,并将军事保护扩大到“观察员”国家南越、柬埔寨和老挝。 SEATO 成员还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前地区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美国以SEATO为法律框架,为其卷入越南冲突辩护,将中国的邻国越南列为SEATO保护的领土。越南战争期间美中紧张局势升级(1955-1975); 1965 年至 1968 年间,中国在越共一方向北越部署了约 50,000 名士兵,美国和中国军队发生了直接冲突。

1954年,国共两军在中国近海岛屿上发生冲突。为应对国民党在那里建立军事设施和部署大量军队,中华人民共和国于 1954 年 9 月开始轰炸这些岛屿。当 1955 年初国共冲突升级时,华盛顿准备使用核武器来防御台湾。 1955 年 4 月 24 日,中国总理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国际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中美“应坐下来谈判,解决缓和双方紧张关系问题”后,危机有所缓和。消除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在 1955 年 8 月于日内瓦开始的美中大使级会谈中,中方建议达成美中联合放弃武力协议,承诺两国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其中包括台湾问题。然而,中国提出的妥协方案被艾森豪威尔政府拒绝,艾森豪威尔政府希望避免激怒蒋介石和强大的亲蒋国会集团。人们还认为,任何此类妥协方案都会鼓励其他国家将外交承认从蒋介石的“中华民国”(ROC)转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坚决反对。

1958 年,美国军方和国务院领导人对中国恢复轰炸国民党控制的近海岛屿作出回应,准备对中国大陆发动核攻击,尽管这些攻击最终被艾森豪威尔否决。 此时,台湾拥有能够打到中国大陆的美国核巡航导弹。 1958年,国民党开始研究自己的核武器计划。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中国开始研制核武器,并于 1964 年试验了第一台核装置。

台湾现况

台湾是美中敌对行动围绕的首要问题。 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开始受到美国和英国的质疑,尽管历史上台湾普遍被承认为中国的一部分。 1895 年,中国在第一次中日战争(1894-1895)中惨败后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二战期间,蒋介石、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于 1943 年签署了《开罗宣言》,承诺最终将“被盗”的台湾归还给中国。美国、英国和苏联在 1945 年 7 月的《波茨坦宣言》中为结束战争设定了谈判条件,确认将执行《开罗宣言》的条款。 1945 年 8 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盟国要求日本向中国当时的领导人蒋介石交出驻扎在台湾的军队。在二战后的几年里,美国大使和外交部门官员、国务院的各种指导文件、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声明,以及美国根据 1948 年对华援助法分配援助的官方报告,都将台湾视为中国的一部分

当中国共产党在 1949 年 10 月打败国民党,蒋介石的军队撤退到台湾时,华盛顿预计该岛很快就会落入中国共产党手中。在 1950 年 1 月 5 日的一次演讲中,杜鲁门确认美国将台湾视为中国领土。杜鲁门声称,美国对台湾没有“掠夺性设计”,“此时”也无意在台湾建立军事基地。杜鲁门宣布美国军队不会干涉中国内战或“向中国军队在[台湾]提供军事援助或建议”。

然而,六个月后,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杜鲁门改变了立场。在 1950 年 6 月 27 日的一次演讲中,杜鲁门宣称北方共产主义势力对韩国的袭击表明共产主义是一种扩张主义的军事威胁。杜鲁门宣布,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军队对[台湾]的占领将直接威胁到太平洋地区的安全以及美国军队在该地区履行其合法和必要职能”,因此,他命令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保护岛屿。杜鲁门还呼吁蒋的军队停止对中国大陆的进攻,并表示第七舰队将确保做到这一点。中国的国内冲突现在被认为是国际事务。尽管杜鲁门声称这些行动是对朝鲜战争的回应,但这些行动基本上早在几年前就已经预料到了——1948 年 12 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得出结论认为,将台湾拒之门外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就这项判断国务院对此表示赞同。

杜鲁门虽然在1950年1月已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又对台湾的地位提出质疑。在杜鲁门 1950 年 6 月的讲话中,他提出了“确定[台湾]未来地位”的前景,他说这“必须等待太平洋地区安全的恢复、与日本的和平解决或联合国的审议” ”值得注意的是,联合国就此事做出的任何决定都可能受到国民党的影响,国民党作为中国驻联合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代表,对决定拥有否决权。到 1951 年日本与联合国成员国签署正式的战后旧金山和平条约时,对台湾的法律地位存在分歧。 1951年的条约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虽然日本正式放弃了对台湾的主权,但日本没有具体说明主权让给了谁。美国和英国都认为台湾的地位仍未确定。很明显,这个问题的任何解决方案都取决于美国的批准,因为美国是台湾自封的保护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流亡台湾的国民党都不是 1951年和平条约的签署国。双方均否认台湾地位未定的观点,坚持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其中的一部分。各方只是在谁是中国的合法政府这一问题上存在分歧——中国共产党和流亡的国民党都声称自己是合法政府。中国共产党的观点是,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民党只是通过美国干预中国的内战才得以保留。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美国拒绝承认中国政府的合法性。由于华盛顿继续承认蒋介石的中华民国,美国在台湾的军事活动可以说是应中国合法政府的邀请进行的,而不是干涉他国内政。

改善美中关系是地缘政治策略

1965年后,美国媒体、学术界和政坛的意见领袖开始质疑在亚洲盛行的对中国和共产主义完全敌视的惯例。在此期间,许多蒋介石的美国支持者,曾经强大的“中国游说团”的遗物,年龄较大,对蒋介石的事业不感兴趣。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于 1966 年至 1971 年间举行的一系列关于越南战争的听证会上,美国亚洲问题专家作证说,美国自二战以来严重误解了中国的外交政策,并反对美国政府将中国描绘成残酷的帝国主义共产主义力量。在此期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爆炸了第一颗核装置(1964 年)、研制出氢弹(1967 年)并将第一颗卫星送入轨道(1970 年),了解共产主义中国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归根结底,改善美中关系的决定是一个地缘政治策略。一个主要的催化剂是中苏分裂,中苏关系的破裂始于 1956 年,并在 1969 年的军事冲突中达到顶峰。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1969-1974 年在任)和他的国家安全顾问亨利基辛格,旨在利用中苏分裂,希望让双方相互对抗以对美国有利,并争取中国做出让步,而中国现在已经失去了主要的经济和军事盟友。

尼克松于 1969 年 1 月上任后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表示希望改善美中关系,建议两国追求和平共处。随后双方关系趋于缓和。 1969 年 7 月,美国放宽了对美国人到中国旅行的限制。 1970 年 8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邀请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1936 年第一位访问中国共产党控制地区的西方记者——来华采访中共主席毛泽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在 1970 年 12 月 18 日的一次采访中,毛泽东告诉斯诺,尼克松的个人反共历史(作为国会议员,尼克松是公开的反共分子,并曾强烈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不应妨碍美国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在 1970 年 10 月的新闻发布会上,尼克松成为第一位使用官方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开提及中国的美国总统。 197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来华比赛,开启了美中文化交流和外交关系的改善,即所谓的“乒乓外交”。就在周总理亲自迎接美国乒乓球队的同一天,尼克松宣布解除自朝鲜战争以来对中国实施的贸易禁运。

上海公报

1970 年 11 月,尼克松委托东亚和太平洋事务跨部门小组对美国的对华政策进行审查,发现美国承认中华民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越来越被认为是不现实和过时的” .该集团预计,在未来几年内,美国的大多数盟友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将被驱逐出联合国。值得注意的是,该集团承认美国“对 [中华民国] 的存在负有主要责任”。

在 1971 年 7 月 15 日的电视转播公告中,尼克松宣布基辛格刚刚结束对中国为期一周的秘密访问,震惊了美国和全世界。应周总理邀请,基辛格会见了中国领导人,讨论了美中关系正常化问题。

在讨论中,周表示,虽然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应该恢复,但中国认为台湾的未来是美中之间“最关键的问题”。周观察到,在1950年之前,华盛顿将中国内战视为中国内政,而此时台湾“已经回归祖国,中国就是祖国”。然而,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包围”台湾,并宣称台湾地位“未定”。

周列举了美中“友好”和关系正常化的具体要求:
• 必须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
• 必须承认台湾属于中国;二战后归还中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那……美国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政策,也不支持所谓的台独运动。
• [即]国务院发言人不再[声明]台湾的地位未定。

周还坚持美国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出所有军队,称台美共同防御条约是“非法的”。

在尼克松宣布基辛格访问几个月后,联合国成员国投票决定驱逐台湾并单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1972年2月,尼克松应邀访华,美国盛大庆祝。在尼克松为期一周的访问结束时,中美领导人发表了联合上海公报(正式名称为美利坚合众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联合公报),定义了美中关系的新条件.

尽管公报总体基调友好,双方均表示推进关系正常化“符合各国利益”,但两国仍存在重大分歧。两个国家都发表了关于台湾的单独声明。中方坚称,“解放”台湾纯属内政,“其他国家无权干涉”。美方重申“它有兴趣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并表示随着“该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美国在台湾的军事存在将逐步减少。

美国计划到 1977 年从台湾撤走其军事力量和设施,包括自 1958 年以来部署在该岛上的核武器。尽管美国当局认为失去台湾作为武器储存设施会带来不便,但一个月后1971 年 7 月访问中国讨论正常化问题时,基辛格观察到,仅凭具备核能力的轰炸机和潜艇,“美国将能够在未来 10 到 15 年内先发制人 [中国]”。  

美国拒绝公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在上海公报发表前的私下谈判中,尼克松政府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保证,美国“不会助长任何‘两个中国’的局面”,美国政府发言人将不再发表任何声称台湾地位“未确定”问题的声明(尽管美国政府官员继续暗示这一点)。在 1972 年 2 月与中国官员的私人会晤中,尼克松告知周,他“完全赞同”“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原则,并承诺美国不会支持任何台独运动。

然而,在公共场合却是另一回事。在上海公报中,美国只是“承认[d]台海两岸的所有中国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强调)并确认美国政府“[没有] 挑战那个立场”。

在之前与周的讨论中,尼克松坚持认为,上海公报关于台湾的最终语言必须谨慎选择,因为美国的各种反对派可能“联合起来说……美国总统去了北京,顺流而下卖了台湾”,并且因此“破坏了我们[改善美中关系]的倡议”。尼克松说,回到美国后,他不想被媒体或国会领导人强迫“因为这里所说的话而发表强烈的、基本上是亲台湾的声明”。尼克松表示,这将使美国很难兑现正常化承诺。

不过,美国政府在上海公报中不表态的言辞,也符合美国维护《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决心。正如国务院副法律顾问在 1974 年 1 月 7 日给基辛格的备忘录中指出的那样,如果华盛顿公开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这可能对维持国防条约的法律基础是“致命”的,除非此事非常严重,拟小心处理。基辛格被告知,如果美国公开撤回对台湾的国家地位的承认,这将导致防御条约不可避免地终止,这将使美国威胁或使用武力保卫台湾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侵害的任何行为都是非法的。

1979年美中建交

1973 年美国和中国在各自国家设立非官方大使馆后,在福特(1974-1977 年)和早期卡特(1977-81 年)政府的领导下,正常化进程放缓。台湾问题上的分歧仍然是进一步发展美中关系的主要障碍。

1975 年,国民党在台湾的领导人,87 岁的蒋介石去世,几年后由他的儿子蒋经国继任。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于 1976 年去世。毛泽东去世和毛夫人领导的四人帮被赶下台,结束了中国残酷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1976 年)。从 1978 年开始,中国新的政治领导层推出了实现中国经济、工业、农业、科学和国防现代化的计划;派出大批中国留学生出国进行科技培训;允许外国学者访问中国;并欢迎外国企业和投资。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公民社会也开始自由化。

中国的快速现代化影响了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全面外交关系的举动,但这一决定也是地缘政治决定。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是最终确定的推动力 归一化。地缘政治“均势”的拥护者布热津斯基谈到“打中国牌”——利用更密切的美中关系来遏制苏联。

在之前的讨论中,美国继续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放弃使用武力统一台湾。中方对此予以拒绝,认为这等于放弃对中国内政的主权。

美国坚持在正常化后将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以用于“防御目的” 。中国官方对此强烈反对。中国外交部长黄华表示:“我们认为,如果台湾的蒋经国没有得到美国的装备和武器,[台湾问题]可能会得到更快更好的解决”。

1978年12月,美中发表联合公报,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两国建立双边外交关系。美国确认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将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并终止与中华民国的外交关系。卡特政府打算寻求美国修改立法,以允许与台湾维持非官方的文化、商业和其他关系。

两国在 1978 年的联合公报中分别发表了声明。中方强烈反对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认为这有悖于正常化原则,“不利于台湾的和平解放,将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美国继续坚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符合美国的利益;中国坚称,统一问题完全是中国的内政。

与此同时,台湾发表声明,攻击美国违背对台湾的承诺,称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承认“无异于剥夺中国大陆数亿被奴役人民的希望”早日恢复自由”,并且是“人类自由和民主制度的重大挫折”。此时台湾仍处于戒严状态,对台湾公民实行戒严令共计38年(1949年至1987年)。

1979 年 1 月 1 日,中国领导人向台湾提出和解建议,表达了台湾人民的亲情和希望,并提议开放台湾与中国之间的邮政服务、贸易和旅行。中国领导人承诺在实现统一中“考虑现实”,并承诺“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理的政策和措施解决统一问题,从而不给台湾人民造成任何损失”。

然而,经国拒绝了中国的和平提议。 1979 年 4 月,他的政府确立了“三不”政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妥协、不接触、不谈判。相反,经国 授权针对中国大陆的宣传运动和一项新的秘密战争计划,其中国民党与有组织的犯罪和极右翼团体结盟,骚扰和恐吓台湾和海外涉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事业结盟的个人。

1979 年 1 月 28 日,卡特政府提出一项法案,授权美国与台湾建立非官方关系,该关系将通过美国在台协会和台湾设立的相应组织进行。然而,包括台湾支持者在内的国会对卡特政府在宣布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之前缺乏正式磋商感到被轻视。随后,国会的干预改变了 1979 年与台湾关系法(TRA)使其成为对台湾安全的有效保障,授权对台出售具有“防御性”的武器,实质上重构了原来的美台防卫条约。中国正式抗议TRA的语言违反了正常化协议,违反了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多次表达对TRA的改动不满;例如,在 2004 年 7 月 19 日的一份声明中,中国政府确认它认为美国法律是“公然侵犯中国主权”。

下一篇—台湾与“民主工程”

1. 何迪,“最可敬的敌人:毛泽东对美国的看法”, 《中国季刊》 ,1994年3月。
2. 驻华大使馆二等秘书(公务员)的报告,美国外交关系:外交论文,1945 年,远东,中国,第七卷,195 号文件,美国国务院,1945 年 3 月 13 日。
3. Charlie Savage,“据称 1958 年台湾发生核战争的风险大于公众所知”,纽约时报,2012 年 5 月 22 日。
4. 杜鲁门总统代理国务卿的备忘录,美国外交关系,1949 年,远东:中国,第 IX 卷,293 号文件,美国国务院,1949 年 1 月 14 日。
5. Robert S. Norris、William M. Arkin 和 William Burr,“他们在哪里”,原子科学家公报,11 月/12 月。 1999.
6. 谈话备忘录 1972 年 2 月 22 日,尼克松访华,国家安全档案电子简报第 106 号,国家安全档案馆,(nsarchive2.gwu.edu)。

 

参考书目
Michael Schaller,二十世纪的美国和中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979
杰·泰勒, 《大元帅之子》,哈佛大学出版社,2000 年
Alan D. Romberg,“在悬崖边上控制住:美国对台政策和美中关系”,亨利·史汀生中心,2003 年 10 月
Claude S. Phillips,“台湾的国际法律地位”, 《西方政治季刊》,1957 年 6 月

 

中文
Page last updated on 09 May 2023